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 > 全生命周期评价 > 正文

LCA的原则

来源: 更新时间: 2018-11-27

从SETAC和ISO的定义可以看到, LCA的定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一些基本的思想和方法保留和固定了下来。 我们可以从LCA的评估对象、方法、应用目的、特点等几个方面去理解LCA的概念及原则。

 LCA的评估对象

  ISO定义了LCA的评估对象是产品系统或服务系统造成的环境影响(其实
服务也是一种抽象的产品),而不是评估空间意义上的环境的质量,这与环
境科学中的环境质量评估有着根本区别。 另外,LCA方法着眼于产品生产过
程中的环境影响,这与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等方法也是完全不同的。  
   其次,LCA的评估范围要求覆盖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 而不只是产品寿
命周期中的某个或某些阶段。生命周期(LifeCycle)的概念是LCA方法最基
本的特性之一,是全面和深入地认识产品环境影响的基础,是得出正确结论
和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也正是由于他在整个方法中的重要性,这个方法才
以LifeCycle来命名。评估对象的角度来说,LCA是一种评价产品在整个寿命
周期中造成的环境影响的方法。

 LCA方法的思路与步骤

  LCA评价产品环境影响的主要思路是: 通过收集与产品相关的环境编目数据,应用LCA定义的一套计算方法, 从资源消耗、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对产品的环境影响做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估,并进一步分析和寻找改善产品环境表现的时机与途径。这里所说的环境编目 数据,就是在产品寿命周期中流入和流出产品系统的物质(能量流)。这里的物质流既包含了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中消耗的所有资源,也包含所有的废弃物以及产品 本身。  可以看到,LCA的评估是建立在具体的环境编目数据基础之上的, 这也是LCA方法最基本的特性之一,是实现LCA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必要保证,是进行量化计算和分析的基础。
  在LCA标准中,详细地定义了具 体的评估实施步骤, 它包括如下四个组成部分:目标和范围定义(Goal and Scope Definition)、编目分析(Life Cycle lnventory Analysis,LCl)、环境影响评估(Life Cycle lmpact Assessment,LCIA)、解释(Life Cycle Interpretation)。其具体的定义和内容将在后面LCA的技术框架中讲述。

 实施LCA的主要目的

  原则上讲,不同的主体, 出于不同的目的,都可以实施LCA评估或引用
LCA评估结论。在SETAC和ISO的文件中列举了一些LCA方法的作用,例如:
   ①帮助提供产品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尽可能完整的概貌;
   ②促进全面和正确地理解产品系统造成的环境影响;
   ③为关注产品或受产品影响的相关方(interested party)之间进行交流
     和对话奠定基础;
   ④向决策者提供关于环境的有益的决策信息,包括估计可能造成的环境
     影响、寻找改善环境表现的时机与途径、为产品和技术选择提供判据
     等等。
   LCA方法鼓励各种组织,尤其是企业, 将环境问题结合到他们的总体决
策过程中。通过LCA方法, 并与其他的环境管理工具相互补充,帮助更好地
理解、控制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企业的角度考虑,可以在以下的时机实
施LCA:
   ①在产品决策中提供辅助信息;
   ②在产品或技术的设计或再设计时提供与环境相关的帮助;
   ③在产品的环境声明中或实施环境标识计划时;
   ④在制定企业的环境战略计划和政策时;
   ⑤在企业与公共关系沟通的过程中。

 LCA的特点

  与其他的行政和法律管理手段不同, LCA方法作为一种环境管理工具有着自身的特点。 首先,LCA方法不是要求企业被动地接受检查和监督,而是鼓励企业发挥主动性,将环境因素结合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LCA方法并不具有行 政和法律管理手段的强制性。尽管这样,LCA的研究和应用仍然大行其道, 这一方面是由于LCA在产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环境保护思想深入发展的结果。 其次,LCA评估建立在生命周期概念和环境编目数据的基础上,从而可以系统地、充分地阐述与产品系统相关的环境影响,进而才可能寻找和辨别环境改善的时机 和途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载信息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由此造成的损失本网站概不负责。本网站所载稿件都会注明出处,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科技信息网联系。


网站编辑:changsong
声明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金属科技信息网:www.cnitdc.com

中国有色金属科技信息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开发交流中心(简称”技术开发交流中心“)”或 “中国有色金属科技信息网”的文章,均为本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金属科技信息网( 邮件:kf@cnitdc.com 或 电话:010-63971438)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金属科技信息网或非本单位相关机构)”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金属科技信息网概不负任何责任。